本文目录一览:
《鹦鹉·罗隐》原文与赏析
1、罗隐此诗,命意与《鹦鹉赋》颇相类似。明是自己的怨恨,却托鹦鹉为言;明是自己积恨难释,却故作慰人之语,慰人实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怨恨。言事抒情在虚实真似之间,值得细加玩味。
2、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
3、罗隐生当唐末乱世,虽然怀匡时救世之志,但黑暗的现实并不能让他施展抱负,漂泊半生,到晚年才投奔江浙一带的藩镇钱镠,算是有一个安身之地。他对鹦鹉的劝慰,也正是他半生磨难的人生经验、慰介之辞,流露着正义者的无可如何;糊涂之语,隐含着有识者的无限悲哀。
4、鹦鹉 罗隐(唐)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这首诗作于罗隐投靠江东,受到钱镠(liú)礼遇之时。罗隐在晚唐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危机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郁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愤世嫉俗,关注现实又不断批评现实的个性。
5、该句的出处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鹦鹉》一诗。《鹦鹉》全诗翻译如下: 莫恨雕笼翠羽残:不要怨恨被关在雕花的笼子里,翠绿的羽翼被摧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江南气候温暖,而陇西十分寒冷。 劝君不用分明语:劝你说话不要太过于清晰直白。 语得分明出转难:说得过于明白,反而会难以出口。
6、罗隐的诗词鉴赏 罗隐的《鹦鹉》一诗,借鹦鹉之口抒发个人感慨。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诗人以江南温暖的环境安慰笼中鹦鹉,暗示自己虽身处安逸,但内心却渴望自由飞翔,如同鹦鹉被束缚的遗憾。
鹦鹉_罗隐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谬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罗隐此诗,命意与《鹦鹉赋》颇相类似。明是自己的怨恨,却托鹦鹉为言;明是自己积恨难释,却故作慰人之语,慰人实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怨恨。言事抒情在虚实真似之间,值得细加玩味。
罗隐生当唐末乱世,虽然怀匡时救世之志,但黑暗的现实并不能让他施展抱负,漂泊半生,到晚年才投奔江浙一带的藩镇钱镠,算是有一个安身之地。他对鹦鹉的劝慰,也正是他半生磨难的人生经验、慰介之辞,流露着正义者的无可如何;糊涂之语,隐含着有识者的无限悲哀。
该句的出处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鹦鹉》一诗。《鹦鹉》全诗翻译如下: 莫恨雕笼翠羽残:不要怨恨被关在雕花的笼子里,翠绿的羽翼被摧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江南气候温暖,而陇西十分寒冷。 劝君不用分明语:劝你说话不要太过于清晰直白。 语得分明出转难:说得过于明白,反而会难以出口。
鹦鹉罗隐的诗歌这首诗作看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社会现实
1、【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 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2、后半部分诗人告诫鹦鹉不要说得太清楚,因为话说得太明白,反而更难获得自由,这也暗示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闷。创作背景:- 时间:这首诗创作于罗隐投靠江东,受到钱镠礼遇之时。- 背景:罗隐虽然投靠了钱镠,选择“偏安江南”,但他仍然思念唐代国都长安,不忘自己报效唐皇的理想。
3、罗隐,字昭谏,出身于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他的诗句中蕴含深意,如《雪》中写道:“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蜂》一诗则以蜜蜂***蜜为喻,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4、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于民间流传颇广。
5、罗隐生当唐末乱世,虽然怀匡时救世之志,但黑暗的现实并不能让他施展抱负,漂泊半生,到晚年才投奔江浙一带的藩镇钱镠,算是有一个安身之地。他对鹦鹉的劝慰,也正是他半生磨难的人生经验、慰介之辞,流露着正义者的无可如何;糊涂之语,隐含着有识者的无限悲哀。
6、有关保护鹦鹉的诗句 唐代诗人罗隐的《鹦鹉》一诗,通过咏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不满。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保护鹦鹉,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鹦鹉失去自由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保护动物的呼吁。